
汉寿融媒9月11日讯(通讯员:王 琳 陈雨欣)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”教育泰斗顾明远先生的这句名言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教育的漫漫征途。
爱,是教育的源头活水,唯有心怀大爱的教师,才能以伯乐般的慧眼,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,对每一个教育对象满怀信心与爱心,进而拥有追求卓越与勇于创新的精神。汉寿县第一中学的王琳老师,便是这般以爱为笔,书写教育华章的践行者。
二十四载春秋,她以讲台为纸,以粉笔为墨,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教师的忠诚与担当;八千多个日夜,她以爱心为舟,以智慧为桨,摆渡着无数学子驶向理想的彼岸。
初心如磐,爱润成长
王老师始终践行“爱,首先意味着奉献”的教育格言,多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。每天清晨5:40,当校园还笼罩在晨曦的薄雾中,她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操场或教室。她始终坚持“三个必到”原则:早操必到、课间必到、晚自习必到。以“管而不死,活而有序”的带班理念,营造出班风正、学风浓的班级氛围。
在注重班风学风建设的同时,她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,做到及时发现问题、及时解决问题,建立起家校共育的坚实桥梁。正是这份执着与付出,让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学校“先进班集体”称号,她本人也多次被授予“优秀班主任”“师德先进个人”“一中名师”等荣誉称号。
身正为范,德润心田
“无德无以为师”是王老师的座右铭。她坚持言传身教,要求学生做到的,自己首先做到;不允许学生做的,自己坚决不做。以校为家的她,每天与学生一起晨读、就餐、午休、晚练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担任班主任15年来,王老师形成了独特的“激励教育”理念。她认为,文科班管理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,为此设计了“三级激励体系”:日常表现“即时激励”、阶段测试“目标激励”、长远发展“理想激励”。每周班会课,她都会设置“星光时刻”,让学生互相点赞。设立“最具潜力奖”“最佳进步奖”“感动班级人物”等多元化奖项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,绽放青春光芒。
在班级文化建设上,王老师倡导“家文化”,通过生日祝福、节日团聚、成长档案等方式,营造温馨氛围。2022年元旦,她组织全班同学为留守少年朱同学过生日。当朱同学看到父母从广东发来的祝福视频时,哽咽着说:“这个班级就是我的家!”
深耕教学,硕果盈枝
“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,自己必须有一潭活水”王老师潜心钻研教学艺术,探索出“情境导入-问题驱动-分层训练-思维拓展”的特色教学模式。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,通过英文原著阅读、影视赏析、戏剧表演等形式,让语言学习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在因材施教方面,她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,记录其兴趣特长、学习风格和发展潜能,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。对待学困生,她采取“低起点、小步子、勤反馈”“一对一单练”的策略,耐心帮助他们进步。
2023届刘同学英语基础薄弱,王老师为他量身定制“每日五个一”计划(一天记5个单词、读1篇短文、听1段对话、写1个句子、问1个问题),坚持一年后,刘同学的英语成绩从62分提升到121分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,王老师则引导他们建立“语法树”学习体系,将复杂的语法规则梳理得清晰易懂,切实提升学生英语水平。2025年高考,她所教班级英语平均分达132.6分,她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屡获佳绩,充分展现其育人成效。
研途求索,笃行致远
在专业发展道路上,王老师始终保持着求知若渴的态度。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,深入研究“双减”背景下的减负增效策略,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。
近五年来,她发表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教学论文共11篇,参与的市级课题《英语新高考背景下提高读后续写能力的策略研究》,于2025年7月结题,该研究成果在全县多所学校得到推广应用。
2017至2025年间,她连续16个学期获得学校教学质量“甲等奖”;2019至2024年,先后7次获县级嘉奖与市级记功,这些荣誉见证了她二十四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。
二十四载耕耘路,一片丹心育桃李。王琳老师用爱心与智慧、坚守与创新,书写了新时代党员教师的精彩华章。面对荣誉,她总是淡然一笑:“我只是做了教师该做的事。”如今,她依然每天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上,继续着“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的神圣事业,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。
一审 伍 宏
二审 刘晓燕
三审 张智峰
责编:伍 宏
来源:汉寿县第一中学
跟着总书记学历史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22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21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20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17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16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15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10.14
下载APP
分享到